主頁 >  醫學新知 >  【腦退化症】浸大研發新磁力共振顯影劑助診斷阿茲海默症

【腦退化症】浸大研發新磁力共振顯影劑助診斷阿茲海默症

Test User One
編輯: Test User One
日期: 2020-10-29

阿茲海默病是最常見的一種認知障礙症。而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近日表示,成功研發一種嶄新的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可實時顯示及探測阿茲海默症主要標記物「β-澱粉樣蛋白」在腦內積聚的大小和數量。。

阿茲海默病是指因腦部積聚了一種異常蛋白「β-澱粉樣蛋白」(俗稱老人斑),導致腦細胞退化和死亡,其成因未明,醫學界估計可能與遺傳有關,目前亦沒有有效的預防方法。

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教授和李紅榮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嶄新的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利用一種常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的化學物質、含有金屬「釓」的納米顆粒,在其表面塗上經特別設計,能附帶一種獨特的熒光花青素染料的矽塗層。

研究人員解釋,這種花青素染料屬一種無毒的有機化合物,可用於顯示「β-澱粉樣蛋白」的影像和數量。

據了解,在小鼠實驗顯示,經改造的納米顆粒可與「β-澱粉樣蛋白」結合、增強磁力共振信號(即電磁波),並配合磁力共振掃描,分辨出小鼠腦內「β-澱粉樣蛋白」積聚的大小和數量。黃文成教授指出︰「透過改造含釓的納米顆粒外層和它的功能,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多用途和敏感度高的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有助診斷阿茲海默症,並經小鼠實驗證實有效。」

據臨床觀察所得,阿茲海默症患者腦內「β-澱粉樣蛋白」積聚的大小和數量,隨年紀增長而相應增加。同樣地,研究團隊觀察到基因轉殖小鼠腦部影像的光亮度,亦隨着小鼠的年齡增加而提高;基因轉殖小鼠電磁波的強度也高於控制組的小鼠。年齡較大的基因轉殖小鼠的腦部影像亦有較多光點,反觀控制組老鼠的腦部影像幾乎不見光點。這些實驗結果均顯示經改造的納米顆粒,針對「β-澱粉樣蛋白」成像具有高敏感度和成效。

李紅榮教授補充︰「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發明在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和恆常普查方面有很大潛力。它亦可協助監察病情的發展,以及評估潛在藥物的療效。」團隊相信是次發現有助為未來進行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和恆常普查,以至評估藥物療效帶來新方向。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